在上一篇的讀書心得”放手去活”這本書裡,作者Marshall Goldsmith提到,
當我們設計每日提問時,要問”主動性”問題。
何謂主動性問題?
他在另一本書“練習改變”(Triggers. Creating behavior that lasts becoming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.) 舉了很多例子,
也解釋得很詳細。
作者當時65歲,每天晚上都遵守著每日提問的習慣,當他發現問題有分主動與被動的時候,
他馬上改變問題的措辭,並且,在每一個問題前面,都加上最重要的一句話:
“你是否盡了全力…”
來看看被動與主動措辭的差別。
每日提問第一題: 你今天是否快樂?
早上提早出門,飛機卻誤點三個小時的資深經理人大衛回答:
沒辦法見到好不容易約見面的客戶,哪還有任何快樂可言?
但如果問題改成: 你今天是否盡了全力讓自己快樂?
大衛在給分的時候開始思考,自己很早就開始約這家客戶的老闆見面,
飛機誤點實在是始料未及…我可以說我有盡力吧? 可惜在那三小時裡,我一直在氣惱和抱怨,
沒有做些事情讓自己情緒好一點…
問自己今天快樂嗎?
我們會回顧今天所經歷的一切大小事,很容易就會把快樂與否歸功或歸咎於環境、或與我們有互動的人和事。
換句話說,外在環境或別人必須為我的快樂負責,一旦加上“你是否盡了全力”
我們就會把把思考方向轉向自己的努力程度,了解自己才是當責的那個人,自己也是有能力促成改變的唯一人選。
所以,一個能讓自己可以進一步思考、不要只是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就過關的問題,就是主動性問題。
每日提問的清單不是一成不變的,當我們在某方面進步了,就可以把舊問題剔除,換上新的問題。
我們的目標大致會落在那些範圍呢?
應該會是健康、家庭、人際關係、金錢、精神成長和自律等等。
也可以是改掉壞習慣,或是明確的短期目標。
唯一需要考慮的是:
這些目標對我很重要嗎? 達成這些目標,能否幫助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自己?
今天,我來開始問自己四題,大家的每日提問清單有幾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