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下半場的作為vs第三階段林棲期
我承認我對如何過好下半生的任何相關主題的書都很想翻一翻,
加上又是一個寫過很多本書的哈佛教授Arthur C. Brooks,
又能在圖書館預約成功的新書,
所以不管是刮大風還是下大雨,
一定要馬上跑一趟圖書館拿回來大快朵頤才對!
的確是狼吞虎嚥閱讀完畢,但好像沒有讀到太多新觀念,
像是所謂的第二曲線、認識自己、思考人終有一死、
脆弱的力量等主題,
都有許多作家著有專書詳細解釋之,
但是這本書有兩個提問和一個論點想要記下來。
第一個問題:
我們是工作狂嗎? 我們對職業地位、對成功上癮嗎?
有工作狂(workalic)的人不一定喜歡工作,
但他可能只是強迫性地感到需要工作,
被工作需要的感覺好到忘記跟身邊默默支持的家人表達關心、
忘記餵養自己身體所需要的好好吃飯、睡覺和適當的休息與活動…
不是只有上班族會有工作狂的傾向,
全職媽媽和家庭主婦也有這個問題吧…
如果我們一週工作七天,覺得壓力大到爆錶卻停不下來,
除了經濟的問題(到底多少才夠? 這是另一個大哉問) ,
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好不容易”成功”卻放不下所擁有的一切呢?
那物已換、星已移,
現在,
可不可以重新定義成功呢?
這是一個申論題,
需要時間細細規畫與作為,
偏偏工作狂的時間永遠不夠,
總是以是非題或是延遲作答一筆帶過。
第二個問題:
“我”重要嗎?
書中說,達賴喇嘛經常提醒我們,自己只不過是全球70億人中的其中一個。
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?
我們和其他每一個人一樣微不足道嗎?
其實,
他是鼓勵我們不要只困在自己的狹隘視野裡,
只看到自己的生活、自己的工作、自己的人際關係、自己的財富…
從過去到未來的數百萬年時間線上,
我,只是一小個黑點,
微不足道的不是我的人生,而是世俗的紛紛擾擾。
我們真的要為生活上、人事上的不完美,
忘記天空有多藍、花開、葉新有多美好嗎?
作者介紹在印度文化有此一說,
人的一生大約可分為四個階段,每一個階段理想中是25年,
第一個階段是學生期,此時致力於學習,
第二個階段是家居期,開始成家立業並累積財富,
但要小心這個階段哦!
因為人會變得太執著於金錢、權力、性愛、地位等世俗的報酬,
而且會試圖讓這個階段持續一生。
第三個階段是是林棲期,詞源是梵文的退隱與進入山林兩個詞彙,
人們應該刻意退出原本的公司責任,鍛鍊身心,
投入性靈、深度智慧與信仰生活。
最後一個階段是遁世期,在這個階段把家事和責任交付給子女吧,
放棄所有的財產,投入開悟的果實,鑽研人生中最深層的秘密…
不過前提是我們得先在林棲期好好研究哲學與神學,
否則不可能年紀一到就自動開悟哦,
有聽過完全沒有接受過運動員的訓練就跑去參加奧運嗎?
日本作家坂東真理子在她的書裡也提過人生這四個階段,
但她把最後一個階段稱為雲遊期,約莫在80歲以後,
她說林棲期剛好是現代人的退休年齡,60歲前後。
可是多數人談到退休,幾乎就是從努力工作的居家期,
一下子就跳到完全放鬆、等待人生終點的雲遊期,實在太可惜了!
其實我們到了林棲期,已經不需要像在職場上那樣追求效率、金錢或地位,
她建議我們常常反問自己,
對於幸福而言,甚麼是不可或缺的呢?
不管事多麼微小的事情,只要能做好就是成就。
我的人生下半場早就開始了吧?
林棲期的我有在好好做學問,前往開悟的路途上嗎?
人們說,60歲才是真正的黃金歲月呢,
在遁世或雲遊之前,
好好善用每一天!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57591?sloc=ma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