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八月,我讀「編劇之路 : 世界級金獎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」,
認識韓國導演李滄東先生,但一直到最近才從新北市立圖書館,
借到他2010執導的片子”生命之詩”。
遲遲才去借看的原因,是因為這部電影與一件殘酷的社會事件有關。
2004年,南韓小城密陽市,發生一群青少年集體強暴中學女生的案子,
當時,李滄東導演正在密陽市拍另一部片子,
從那時候開始,他就一直無法忘懷這件事情。
他一直在思考著,可以不要用暴力,
來處理這麼一個與整個社會道德性有關的暴力事件嗎?
可以透過”美”來呈現嗎?
有一晚,他在日本飯店無法眠,
看著電視播放的流動影像,突然想到了”詩”這個標題,
於是,一個六十幾歲的女主角”美子”出現,電影腳本也就慢慢成形。
單純善良的美子獨自撫養著孫子,在日子的行進中日益衰老,
還不幸罹患阿茲海默症,她記不得生活中的常用字詞,
卻老是想起童年時期的夢想與美好,甚至還興起開始學習寫詩的念頭。
美子的生活不好過,
以前,生活裡唯一的快樂是餵飽孫子的肚子,
但現在這個已經成為青少年的孫子,卻參與集體性侵女同學的事情;
美子只想好好學詩,但詩是什麼?
難道不是對美的一種嚮往嗎?
學會寫詩,是否可以擺脫現實生活的醜陋呢?
在電影裡,導演並沒有用力批判犯罪的少年們,
他只讓鏡頭帶過一個又一個的無奈嘆息。
最後,柔弱的美子行動了,她不僅交出作業,完成了一首詩,
也給了死去少女與自己一個交代…
“那裡怎麼樣?
很是寂寞嗎?
夜幕降臨時,依舊可以看到晚霞?…
你會收到我未曾寄出的信嗎?
沒能到出口的表白也能傳達的到嗎? …
黑暗降臨時,燭光還會亮起嗎?
我祈禱,願再也沒有人哭泣…”
“生命之詩”當年得到許多大獎,
當然,女主角尹靜姬的演技功不可沒。
李滄東導演說,他拍片的一貫態度,是希望能透過電影對觀眾提問,
而答案,在每一位觀眾的心中。